ABOUT US

我院概况

|| 国土空间规划所

· 国土空间规划所是结合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立的、覆盖多种城乡规划类型的综合型业务部门。团队成员拥有丰富的包括发展战略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更新规划、乡村规划等项目经验及研究经验,能有效服务于城市的各层次、各类规划所需,能有效结合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专家及中科院等国家智库,为客户提供省心、高效的从宏观规划到详细规划的一揽子解决方案。

||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 本所作为可持续城市和可持续交通领域的专业技术团队,从事城市和交通相结合领域的规划设计项目、政策标准研究及技术培训。本所技术团队长期与相关领域国际专家如TOD理念创始人彼得·卡尔索普、北欧人性化空间大师扬·盖尔教授等合作,在推动土地集约化和以公共交通为先导的开发模式(TOD),促进城市品质提升和慢行系统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团队主要规划设计项目包括《天津绿色交通战略》、《济南快速公交规划和公交系统优化》、《昆明呈贡新城规划设计》、《重庆悦来生态城TOD新城规划设计》、《深圳坪山TOD公交社区规划》、《北京通州副中心梨园站周边交通与空间环境综合改善》、《上海市黄浦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开发策略》、《武汉汉口历史风貌区品质提升》、《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核心区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整合方案》等;并参与《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城市轨道TOD综合开发项目评价标准》等国标和地标的编制。同时,本所在大数据支撑城市规划评估及管理方面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已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TOD指数平台,并于2018及2020年两次发布评估报告,首创“路见”手机移动端小程序公众参与模式,推动城市“自下而上”治理模式的创新。

|| 城市设计与更新所

· 城市设计与更新所聚集了一帮有志、资深规划师和设计师,专业领域涵盖:各地区和类型的城市设计、旧城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景观设计等,致力于通过高效的团队合作、精湛的技术服务以及专业的学术能力,独立或者联合院内其他技术特长(大数据+交通+遗产+文旅)为客户提供各类城市规划专业一揽子技术咨询。

团队介绍

|| 创新中心

· 创新中心是北大规划院下设的一级机构,负责全院的业务创新、技术研发、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创新中心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与国土空间规划相结合,以创新驱动全院业务发展、以科研支撑实践项目、以信息化提升规划和决策效率。

创新中心的业务板块包括但不仅限于: 1)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等各类业务提供专业化的平台建设和维护服务。2)智慧城市建设咨询。为各类智慧城市、城市大脑项目提供顶层设计的服务咨询。3)数据咨询。为相关规划咨询业务提供大数据咨询报告业务。

目前创新中心已承接了包括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专项、长治市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专项、宜昌市百里荒景区旅游发展战略等项目,形成了一批创新性的实践成果。

|| 智慧城市规划工作室

· 智慧城市规划工作室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联合城市研究与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智能科学、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多名专家学者共同组建,致力于时空间行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工作室承担的研究和规划项目60余项,包括智慧出行规划、智慧社区规划、智慧园区规划、城市体征诊断与预警系统、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数字经济发展及其他相关规划项目。

工作室核心团队是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队伍。团队成员包括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健副教授、陈彦光教授、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张文佳助理教授、阴劼副教授、杨家文教授等,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刘瑜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修军副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刘志林长聘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张艳副教授、董恒年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静副教授、北方工业大学李婧副教授、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陈洁副研究员等。此外,工作室拥有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关美宝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王冬根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 Kajsa 教授、日本大学佐野充教授、任海副教授等多位国内外顶尖级的合作学者与专家顾问。

+了解更多

||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 从事文物考古遗址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勘察、规划、设计、策展与相关技术服务,主要服务于世界文化遗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石窟寺、历史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等,编制遗产申报文本、管理计划、监测计划、遗产影响评估报告(HIA)等,推动文化遗产价值分析、专题研究与科学管理、可持续保护、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 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所

· 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所致力于融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统筹协调文旅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推动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所筹建的核心团队主要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北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专业背景涵盖人文地理、旅游规划、城市规划、艺术设计、风景园林、生态环境、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等,是一支专业深厚、多元融合的精英团队。业务覆盖文旅规划设计、文旅运营、数字文旅创新等多个门类,客户涵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各类旅游区、文旅投企业、上市公司和地产公司,并与BAT互联网公司、招商运营、建设施工、夜景照明等多家上下游机构保持密切合作。

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所的核心团队成员已经完成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规划设计和智慧旅游项目,其中包括: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概念规划、西藏长江文化公园规划、贵南高铁沿线文旅开发规划等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拉萨市、成都市、杭州市、延安市等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故宫、黄河石林、八达岭野生动物园、武夷山、玉龙雪山、天涯海角等景区文旅设计开发咨询,北京智慧旅游平台、朝阳区智慧旅游平台、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大数据报告蓝皮书等智慧文旅规划报告和平台建设项目。

 

 

 

|| 可持续景观与人居环境研究所

· 可持续景观与人居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景观人居所”)秉承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本价值,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结构性框架,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遵从技术与人文融合的基本理念,科学地设计人居环境,艺术地解决景观问题,构建可持续的绿色基础设施;尊重乡土的自然文化特征,放眼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致力于打造兼具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精品项目,以创新性途径系统化解决人居环境复杂问题;借助全生命周期的逻辑视角,使得可持续策略在方案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得以完整实现,通过“创新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评估反馈”的全产业链流程,助力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低碳发展,引领可持续景观实践。

景观人居所重点关注的业务领域主要包括: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创新方式,韧性城市发展策略与设计,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减灾途径,双碳实施路径与景观应对,城乡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与雨洪管理,水系环境综合治理与湿地河道生态修复,废弃地修复利用与再生,都市农业与生产性景观,美丽乡村与轻奢游憩,城市立体绿化与低碳城市,生态价值体系量化评估,可持续生态产品等。景观人居所将依托北京大学在生态、环境、规划、景观、经济和社会等学科的交叉优势和专业资源,拓展产学研融合创新,为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贡献可持续策略与实施途径。

|| 艺术城市研究中心

· 艺术城市研究中心是北大规划院属一级机构,是北大规划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平台。“中心”旨在城市街区、建筑单体以及公共空间中建设总体艺术人文环境,创造完整的视觉与功能体验,开展规划设计和实施运营等广泛工作。

“中心”通过跨领域的学术研究与项目实践,覆盖城市开发、城市更新、环境治理等多个维度。积极推动城市与科技艺术、公共艺术的协同发展,联合国内外重要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在生态艺术、大地艺术、数字艺术、装置艺术、遗产传承等领域共创前沿成果。

“中心”聚焦城市空间与艺术文体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产业策划、规划设计、资源导入的全过程服务,形成“城市空间设计、艺术产品开发、项目管理运营”三个核心业务板块。在全国多个重点城市落实示范性项目,构建人文秉烛的“艺术城市”。

|| 遗产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

· 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研究所主要从事遗产地的保护、规划与研究工作。业务范围包括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申报咨询、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及相关研究工作;保护地及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编制、影响评估及相关专题研究;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展示利用策划、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及申报咨询等。本所汇集了包括城乡规划、历史地理、城市形态、遗产保护等多学科人才,并长期与包括第四纪地貌学、地质学、考古学、历史学、旅游地理等多专业的北京大学专家学者建立合作和顾问关系,结合自然与文化多学科优势,综合性推动遗产地价值认知、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和活化利用。

||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在这一伟大时代背景下,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应时而动,汇集各方力量,组织专业队伍,设立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主要服务于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相关的产学研实践、智库建设、以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重大战略实践需要。目前已开展的相关研究和服务工作,包括承接与开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和规划、城乡土地市场规划和建设、城市住房租赁市场研究、城市更新解决方案、产城融合规划、区域和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等。
在未来,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发挥北京大学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借助北大领先的交叉学科优势,以及丰富的产学研实践经验,整合“政产学研金用”各类资源,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服务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机构,为完善和提升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理论和实践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 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

· 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以“自由之光 因你我而存在”的设计研究理念,遵循生态、自然、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为社会提供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城市照明艺术空间设计研究、文旅夜游策划设计研究、医养健康光环境设计研究、乡村照明设计研究、遗址保护及博物馆照明设计研究等六大板块。

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着力通过适宜的光环境的艺术营造,巧妙的处理光、人与环境的三者关系,从中找到彼此间最佳契合点。更多的运用哲学的关系处理彼此的存在关系。

||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所

·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所是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下设的专门从事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业团队。主要业务领域包括:(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编制、保护与展示利用设计、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2)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的规划设计;(3)世界遗产的申报咨询、保护管理规划编制及相关研究;(4)博物馆的策划与展陈设计;(5)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与活化利用路径探索等。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所的团队技术人员专业涵盖城乡规划、建筑学、历史地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不同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主持和参与各类规划设计项目100余项,曾经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和各类省部级奖项二十余次,拥有注册城市规划师和文物保护责任设计师等多样化的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执业资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依托多专业交叉理论研究和现代化技术应用方式探索,为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不竭的动力,是一支具有很高专业度、使命感、创新性,充满活力的团队。

 

|| 风景与遗产研究所

· 风景与遗产研究所是由多位名校硕博高级规划师领军的产研融合创新团队,现有人文地理学博士1人,高级职称3人,注册城乡规划师3人,文保责任设计师3人。专业领域涵盖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与设计、风景旅游、建筑历史与理论等多学科。研究所依托北京大学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结合国际前沿理论,服务于国家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战略需求,探索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自然文化保护地的保护、管理、价值研究和地域可持续发展路径。规划和研究领域包括且不限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咨询和保护管理等规划编制,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自然和文化保护地的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咨询,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的各类规划编制与咨询,旅游区的策划与规划编制,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目前,研究所已完成泰山、大理等1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及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等多个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管理规划。出版著作3部,发表中、英文期刊文章2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研奖项。

|| 城乡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工作室

· 城乡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工作室的成立与发展,奠基于中国旅游地理学开创者、北大陈传康教授在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领域的开拓性工作,以及吴必虎教授领衔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的学术研究成果与旅游规划案例积累。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