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回顾 | 基于水敏性城市的国土韧性主题学术研讨

2022年7月23日,我院副总规划师、景观人居所所长王鑫受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专业委员会邀请,参加2022年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与空间——社会研究新趋势”学术年会,发表了题为《滨海地区绿色韧性空间评估方法与设计范式优化》的主旨演讲,并与到会嘉宾就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所面临挑战与空间融合解决途径等方面展开学术对话交流(图1)。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地理学学术年会第一分论坛在线视频会议

 

针对滨海地区绿色空间韧性的实证研究主要来自于两个层面诉求:在理论层面上,原本建立在工程学基础上的旨在构建确定性理想空间的城市规划经典范式已显现出诸多的问题,因此为应对不确定性,寻求韧性规划和非均衡动态平衡研究的理论诉求较为强烈;同时在现实层面上,滨海地区集中了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高度集聚的高密度城市群,面临着巨大的环境资源约束和不确定性风险的现实挑战(图2),这些都促使各国对“先破坏、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做出反思,水敏性城市设计的韧性跨越式的发展途径应运而生。

 

全球滨海区域环境冲突与危机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建设正式列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将成为主要目标。通过比较深汕特别合作区内多年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影响(图3),研究梳理了包括区域内适宜建设的用地紧张、生态敏感区域多、水域与建设区域交织、“飞地经济”新模式的建设诉求紧迫、产业和人口的发展压力大等问题,这些环境本底脆弱特性和城市群高速发展的冲突对水敏性城市的滨水绿色空间韧性发展模式提出迫切要求。

 

研究场地多年的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

 

构建一套城市绿色空间韧性评估体系与方法,并实现多尺度空间的适应性设计动态范式是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此王鑫副总规划师提出如下建议。

1)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绿色空间韧性评估体系与方法,为全面研究绿色空间对城市韧性的贡献提供崭新方法,形成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可持续框架的技术体系。

2)通过跨学科融合形成系统化技术。基于环境科学、生态学、决策学等多学科交叉,将环境监测、情景分析、模型模拟与空间分析相结合,形成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空间策略为导向、多专业融合解决韧性城市问题的系统化技术集成框架。

3)建立应对不确定性扰动的绿色空间优化配置策略,创新性的提出贯通宏观、中观、微观(图4)的适应性设计的动态范式,实现绿色空间的全生命周期技术配置,优化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响应机制。

 

微观视角下的古村活力之淹没区的韧性演替示例

 

本次学术观点分享的详细内容可参见王鑫以第一作者发表于《城市观察》期刊2022年第5期的封面核心文章:《滨海地区绿色韧性空间评估方法与规划范式优化——以深汕特别合作区韧性水敏性城市为例》(图5),该论文基于不确定适应性设计和水敏性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结合滨海地区的高密度城市群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层次的空间分析技术,研究绿色韧性空间评估方法,并尝试探讨空间规划设计转型的范式实证。

 

创建时间:2022-07-23
首页    学术动态    学术观点回顾 | 基于水敏性城市的国土韧性主题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