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交流大会圆满闭幕

2023年3月31日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2023年度技术交流大会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由北大规划院举办,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与开发保护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生态系统一体化修复与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协办。 本次交流会分为国土空间治理、特色创新与科研、绿色可持续交通规划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城乡空间营造五个板块,由11个院所的23个汇报项目组成。大湾区分院、成渝分院和河北分院在线参会。

 

大会还邀请到北大城环学院院长贺灿飞、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城市与经济地理系教授冯长春和副教授宋峰作为嘉宾。

本届技术交流大会旨在通过项目的分享与交流,增强各所业务技能和水平,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不断推动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协助,共同完成各项规划设计任务,推动北大规划的创新和发展。

 

北大城环学院院长 贺灿飞 致开幕词

 

贺灿飞首先肯定了举办此次技术交流大会对规划院的重要意义。 通过各院所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可以丰富对规划实践的认知,促进了各所的交流融合,推动规划院的良性发展。 他指出,北大规划院是探索和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智库,是促进北京大学学科交叉和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更是城乡规划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规划院的工作应与其定位匹配,员工要有抱负、有情怀,把规划当做一份事业。 最后贺灿飞希望北大规划院要有思想引领,有理论指导,既要夯实理性基础,又要富含创新思维。 坚守北大精神,多做问题导向型的规划实践,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北大规划院院长 陈耀华 致辞

陈耀华认为今年的技术交流大会是对去年很好的总结和回顾。他强调:虽然北大规划院成立的时间不长,但是北大规划的历史很悠久,希望规划院的同事们可以秉承北大传统,继往开来。陈耀华希冀规划院未来首先要建设一所学习型规划院。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质平台,勤学习多学习,不仅要提高实务技能,还要强化对规划理论和政策的学习;第二是建成创新型规划院。北大规划院不应走传统规划院的老路,而是建设成有自己模式,有自己理念的规划院,在方法上、理论上、对国家的贡献上都要有所创新;第三是建成有北大情怀的规划院。要将北大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继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弘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肩负责任使命,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

 

上午主持人北大规划副院长 马琦伟

 

主持项目 

国土空间治理板块·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  张家口市怀来县环官厅区域与首都协同发展规划·  酒泉市新城区三期规划设计·  武胜县村庄布局优化研究

特色创新与科研板块·  产业区产城更新研究与策划——以郑州高新区为例·  城市体检评估方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及城乡差异研究

绿色可持续交通规划研究板块·  TOD廊道碳减排经济效益评价——以天津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  交旅融合理念下的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研究 —— 以无锡滨湖区为例·  面向后疫情时期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构建路径研究——以无锡为例 

 

下午主持人  北大规划院副院长  李沂璠

 

主持项目: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板块
·  土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初探 —— 以舍卫城遗址抢险保护与展示设计为例·  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大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  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更新方案·  区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探索——以西藏边境地区为例 ·  山西曲沃晋文化综合体概念方案设计

高质量城乡空间营造板块·  艺术城市的思考与实践·  山西晋城程颢书院改建设计·  基于NBS的韧性水敏设计·  空间光环境的更新与创新·  面向城市更新的规划数字化工具探索

 

 

经验分享


上午场-

国土空间治理板块

01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刘畅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

项目旨在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谋划总体发展路径,推动其发挥为全省转型综改先行先试、领跑探路的重大职责和使命。规划深入分析综改示范区面临的发展形势、理念和要求,精准研判现状优势与挑战,制定总体发展定位、目标和战略。规划从产业和空间两大方面着手,形成丰富的专题研究内容。产业方面,规划提出“双链融合、织链成网”,构筑韧性产业集群;空间方面,规划以产城融合理念为引领,形成了适用于综改示范区总体,以及各个片区特征的用地布局方案,并结合具体项目制定可实施、可落地的近期行动计划。

 

 

02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张仁达 

 

【张家口市怀来县环官厅区域与首都协同发展规划】

作为首都北部与核心区协同发展的顶层规划,规划在山水林田湖草多层次空间本体分析基础上,依托大数据及市场调研,创造性地提出大都市区生态敏感区城乡“协同发展特殊功能区”治理模式。以多脉共治的生态协同策略,破解环湖地区保护与发展恶性竞争的困境;以内生外接的产业协同策略,全面服务首都核心职能,依托乡村建设用地柔性整合,形成特色产业体系和城乡共治的社区系统;以EOD+TOD+SOD的交通协同策略,依托高铁枢纽构建绿色健康交通体系,以绿道和响应式公交系统,形成组团—中心—枢纽—IP的郊区型慢生活社群聚落,为环首都地区“两山”“双碳”和乡村振兴树立怀来样板。

 

03

 

国土空间规划所 李沂璠

 

【酒泉市新城区三期规划设计】

该项目基于战略研究与区域研判,综合探索和实践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最新理念。传承展现航天、新能源、敦煌文化等地域文化特征,对基地整体风貌、建筑、交通、景观、城市家具等进行城市设计引导。打造宜居、科技、共享、文化等类型特色场景和支撑体系,并探索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导则成果。

 

04

 

国土空间规划所 吴昊天

 

【武胜县村庄布局优化研究】

本项目为武胜县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中乡村地区空间布局专题。规划重点对武胜县全域各乡镇进行人口、产业、交通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建立村庄分类模型,设立6项一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将村庄划分为4大类16小类,尝试通过客观标准明确各个村庄的具体类别,以确定村庄布局原则和方案。此外,本项目作为“空间型十四五规划”,在规划制定中特别注重五年规划政策性、实施性与空间诉求的紧密衔接,并积极响应业主单位对各类园区载体的高度重视,将规划与实际项目深度对接,努力提高规划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特色创新与科研板块

 

05

 

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所 张吉法

【产业区产城更新研究与策划——以郑州高新区为例】

国内大中城市普遍面临土地紧缺问题,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紧缩,部分城市园区落后产能需要腾退,低效工业用地等存量资源亟待盘活。因此,提高存量低效土地利用效率,开展产城更新,从而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郑州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区核心片区,如何通过实施产城更新,在新增建设用地零增长的情况下,探索并践行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是历史赋予郑州高新区的使命,也将有助于激发区域新动能,并为全国产城更新工作树立新样板。郑州高新区产城更新区位于郑州市高新区东南部,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早期开发区域,区域内产业衰退严重。产城更新区范围内低效存量工业用地约4067亩亟待更新,还有部分潜力型企业用地约1128亩需要实施产业提升,产城更新工作共计涉及用地5195亩。团队历时两年,对郑州高新区产城更新区域深入研究、策划,按照国家自创区“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先试”两个使命和“培育新产业、引领新业态、打造新模式”三大任务要求,为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实现高新区“2025年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的目标,在论证采用授权建设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基础上,通过与政府平台公司、资本机构以及项目管理机构等合作设立SPV 服务机构,开展了更新区摸底调查、潜在投资企业招商测试、更新实施方案策划、实施路径推演、经济测算与可行性评估、产业资源对接等工作。并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协助政府制定城市更新工作条例,进行了产城更新区的产业规划策划、城市设计等工作。

 

06

 

城乡绿色发展与规划实施研究所 袁兆宇

 

【城市体检评估方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城市体检是新时代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实现转型发展的新治理工具,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准确诊断“城市病”,推动“没有城市病的城市建设”是城市体检的核心工作,也是有效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推动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本次业务交流内容以住建部城市体检评估项目实践为例,从发现问题、分析内在病因、提出解决对策、生成重点项目等方面,对城市体检评估的技术方法做出总结与思考。

 

07

 

创新中心 刘安琪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中国大陆的分布及城乡差异研究】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本研究基于国家疾控中心 2018年CVD死亡人数,描述了中国县域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分布及城乡差异,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建成环境三个方面共16项指标构建了CVD影响因子评价体系。通过机器学习方法XGBoost和Blinder-Oaxaca分解法,分别探索了影响CVD死亡率及其城乡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建议,以减轻CVD对健康的危害并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在全国范围内促进健康平等。

绿色可持续交通规划研究板块

 

08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张元龄

 

【TOD廊道碳减排经济效益评价——以天津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

项目是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 - 中国可持续城市综合方法试点”项目的子任务之一,以天津市轨道交通4号线北段为例,开展TOD情景下轨道交通廊道周边开发碳减排经济效益评价,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并为政府研究和制定面向走廊层面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的经济补贴政策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研究通过分析典型街区样本内的居民出行情况,建立不同类型街区形态单元与居民出行活动的映射模型,进而分别测算在容纳相同的人口、岗位增量前提下,基准趋势情景和TOD规划情景下的轨道交通廊道周边的碳排放总量,通过比较得出碳减排量,并进一步开展经济效益分析。

 

 

09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谢云侠

 

【交旅融合理念下的综合交通规划策略研究--以无锡滨湖区为例】

目前,全域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引擎,因此,交旅融合发展将成为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无锡滨湖区为例,基于居民和游客交通出行特征,剖析现状交通问题,研判未来滨湖区发展趋势,从区域协同、湖湾一体、城旅交融、生态品质等四个维度出发,建立滨湖区交旅融合综合交通规划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案,为其他全域旅游城市编制综合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10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王赫

 

【面向后疫情时期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构建路径研究——以无锡为例】

后疫情时期,人们愈发关注健康出行,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自行车日常通勤方式。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也成为了很多城市的发展目标。本研究以无锡市为例,依据其自行车交通发展的优劣势,基于基础设施、骑行文化以及机制体制3方面,总结出“一网、一指标、一计划”的自行车友好城市行动路径。基于大数据和公众参与,精准识别市民骑行需求,规划布置通勤、休闲的自行车系统网络。参考哥本哈根指数等自行车评价指标,进行本地化评估指标指定,形成适合无锡,并可以向全国推广的指标体系。以期随着自行车热度的回升,为当前中国城市构建自行车友好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点评

 

北大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 林坚 点评发言

 

林坚表示,规划院首先要有专业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组织内容。对于团队核心骨干而言,要有胸怀和气度,不惧将知识和经验倾囊授于后辈,敢于将心中的“火种”传递下去。他勉励在场的员工和同学,不要停下自我精进的脚步,要积极投身热爱的事业,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提升个人价值,因为学习既是动力又是根本。在点评环节,林坚认为“山西综改区总体发展规划”本质是跨行政区产业空间的专项规划,难点在于各方资源、关系的不协调。因此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围绕产业、空间两大板块时,要注重做好“旧与新”的融合。 在对“张家口市怀来县环官厅区域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项目的点评中,林坚谈到怀来的主要问题就是解决生态保护和脱贫后如何能稳定发展的问题,乡村振兴要建立必要的反哺机制,要有相关的政策设计。在“新城区三期战略研究及城市设计——以酒泉市新城区三期城市设计为例”中林坚建议要算好成本账。在“四川省武胜县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项目的点评中,他指出编制村庄规划要做好细分定位。

 

北大城市与经济地理系教授 冯长春 点评发言

 

冯长春建议交流会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未来可以围绕一至二个主题开展专题研讨。他谈到,北大规划院既是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智库和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平台,也是规划领域一家重要的从业单位,在定位上要互相兼顾。未来要通过提升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北大规划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次,要建设好团队,要注重建设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给院里的每一位年轻人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最后,要保障员工收入的稳固提升。在谈到规划院的发展问题上,冯长春表示,我们要多做以问题为导向的规划,要先有总体的战略思路和框架,再去进行细节的把控和校对,战略决定成败,细节决定成效。同时,他要求在规划实践过程中注重理论升华,将思考成果转换为研究成果。

 

下午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板块


11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王恒

 

【土遗址保护与展示设计初探--以舍卫城遗址抢险保护与展示设计为例】

土遗址是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一类古代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古城址、古墓葬等类型。随着因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引发的遗址病害加剧,积极开展土遗址保护展示设计势在必行。圆明园舍卫城遗址抢险保护与展示设计,通过现状勘察、三维扫描模型和跨学科研究等调研方法,调查和分析遗址病害的现状及趋势,并结合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价值评估等研究结论,经综合比选后,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土遗址抢险保护和展示设计措施。

 

 

12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宋伊琳

 

【校园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途径——以北大燕南园景观保护项目为例】

校园文化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要求社区活力的延续,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保护,依托于高校中社区参与基础良好、文化群体多元、机构组织林立等特点,从意见建议、体验实践和传播共享3个维度出发策划活动,多样化结合社区参与遗产保护实践。这不仅有利于遗产真实性、活态性的保护,更全面地反应师生发展诉求,深化社区的遗产保护意识,更重要的是探寻未来遗产保护利用的多方合作途径。

 

13

 

可持续景观与人居环境研究所 谭超

 

【北京大学燕南园景观更新方案】

项目方案尊重历史记忆与自然生态,激活燕南园的场所精神的三“元”重构;区别保护性历史建筑和一般性建筑,实现建筑更新的整体重造和更新修缮;利用节能管理、雨洪利用技术,运用低碳技术,营造生境生态设计。

 

 

14

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研究所 李晶

 

【区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探索——以西藏边境地区为例】

西藏边境地区指的是西藏自治区国境线和靠近中印现状实际控制线的21个县。在该区域开展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工作对强化边境遗产保护、稳定边境局势、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有重大意义。本次汇报从“摸清家底”、“多维研究”、“量化对策”、“引导示范”、“支撑手段”五方面,对规划的核心思路进行介绍,并探讨区域文化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与要点。

 

15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王芝茹

 

【山西曲沃晋文化综合体概念方案设计】

项目位于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村-天马遗址区域,涵盖了遗址、村落、博物馆、考古研究中心,以及旅游快速通道等内容。此次设计从“兼顾遗址的价值利用与相容使用”、“阐释文化内涵,营造多样区域环境”、“融合城乡发展,挖掘自身内在动力”、“渐进式调整,与村民共建共享”四个角度入手,旨在打造集“文化、考古、旅游、生态、研究”五位一体的高质量文旅深度融合的国家级文化综合体。同时,项目的建设使山西大遗址研究及遗址公园建设在历史经度上形成完整时间序列。

高质量城乡空间营造板块

 

16

 

艺术城市研究中心 刘明鑫

 

【艺术城市的思考与实践】

为响应国家“文化自信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要求,艺术城市中心聚焦城市空间与艺术文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艺术城市”这一核心课题,从“艺术”、“城市”、“人”三个维度对艺术城市的内涵进行解读,对当下时代背景下艺术城市的实践方向进行探索。作为全新的规划研究领域,“艺术城市”的宗旨是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未来城市面貌,拒绝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避免公式化、泛滥性的装饰手段。将城市文化、空间与不同形式的艺术载体有机整合,展现独具特色的地域魅力。
(1)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的全过程实践

以阳谷古城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建设项目为例。项目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中心城区,总设计范围约4.5公顷。项目建设范围包含阳谷图书馆三栋仿古建筑、紫汇湖滨湖景观及景阳路道路改造设计。本项目既是阳谷市民文化休闲中心,也承担着城市对外形象展示和文化宣传的使命。本次改造设计以“阳谷文化会客厅”为定位,对三座仿古塔建筑室内外空间进行全方位改造。同时利用主塔建筑现状的黑空间,植入沉浸式艺术体验展。基于阳谷地域文化名片“武松打虎”,进行IP形象定制、原画设计与AR线上虚拟设计。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深度融合。

(2)特定场所精神的全方位艺术赋能实践

一体化视觉设计:重庆传感器产业园艺术策划与设计案例。项目位于重庆市北碚主城区南部,以园区特色元素为灵感来源设计标志与视觉系统。包含配色设计、logo设计、字体设计、导视系统等内容。科技艺术装置创作思路聚焦产业特色、科技艺术、地方文脉三大主题,设计出包括传感之门、相逢的波、星辰大海、水天之道等不同主题的科技艺术装置,从视、触、听、嗅不同感官体验营造科技艺术园区氛围。

参与的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会场设计。大会的会场设计任务由中央美术学院执行,艺术城市中心团队成员重点参与。包括会场的整体设计方案,将天安门广场变身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此外还进行了党徽年号台、旗阵基座、中心地毯、广场花坛等专项设计。

艺术场所设计:北京怀柔热力厂改造设计。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科学城中心区,现状为诚泰热力厂煤库,改造设计秉承延续文脉、继承场所精神的原则,形成集科技与艺术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美术馆,成为市民领略科技艺术、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

 

17

 

城市设计与更新所 高喆

 

【山西晋城程颢书院改建设计】

程颢书院对于晋城而言,已经成为了地方经济和人文走向昌盛的见证,是晋城的文脉所系,是晋城、山西乃至北方地区理学思想的重镇。该项目以程颢书院为文化核心,整合周边城市地区,一体化打造“大书院”文化生态系统。设计思路:整体为文保建筑保留,其余重新规划设计,北侧为三个主轴线建筑组群,其中明道书院建筑为一轴三进两侧厢房组成合院的建筑组群;保留文保建筑为一轴三进两院落组合,国学研习所建筑为自由合院建筑。

18

可持续景观与人居环境研究所 王鑫

 

【基于NBS的韧性水敏设计】

为应对不确定性韧性规划和非均衡动态平衡研究不足,并适应性处理环境本底脆弱、社会发展压力大、自然灾害频发等矛盾冲突,构建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宏观、中观、微观的韧性水敏设计技术体系。

 

 

19

 

光环境(艺术)研究中心 王志军

 

【空间光环境的更新与创新】

(1)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照明更新项目设计

长春北湖湿地公园占地11.97平方公里,总投资30亿元,于2010年开工建设,2012年7月28日正式开园。分内湖区和外河区两部分。内湖区是原伊通河泄洪区、经清淤布景修筑路桥改造为湿地公园。2022年10月9日,长春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将在北湖湿地公园内湖心岛上进行演绎广场及周边河道两侧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工程包括舞台演绎系统及数字科技设备、配套建筑及装修工程、道路工程、铺装工程、护坡工程、景观桥等,投资2.49亿元。

(2)河北邯郸太阳能“光热+”综合示范项目照明设计

该项目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漳河经济开发区,项目占地1003亩,总建筑面积约48.36万平方米。建设11.2万平方米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场、30000平方米地下储能设备间、地热井、8000平方米控制中心、水世界、雪世界、温泉酒店、后勤区、生态停车场、研学中心、配套商业、25000米供热一次管网以及园区道路等。该项目以“全四季、多文化、全生态、多风格,可览、可游、可参与”为设计理念,以室内“亲水”和“冰雪” 内容为主题,充分利用新能源与新科技,建设可辐射周边500公里区域的中原全天候四季型+一站式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

(3)清控银杏科技园夜景照明赏析

清控银杏科技园(曾用名同方国际公寓)由北京同创嘉业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米,实际用途为高端创业产业孵化中心。建筑外立面以进口石材加紫铜门窗相结合,整体风格古朴典雅,雍容华贵。夜景效果以暖色为主,层次鲜明、明暗协调。

20

TOD与交通规划设计所 姜洋

 

【面向城市更新的规划数字化工具探索】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据赋能对于推进城市更新实施、城乡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针对现场踏勘、公众参与、指标体检、方案测算等城市更新项目策划实施的四类场景,分析了规划设计传统手段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适应各类场景的数字化工具形态及应用案例,辅助高效采集场地调研信息,广泛汇集挖掘真实民意,精准科学诊断片区问题,协同空间方案经济测算,进而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信息化、智慧化。

 

 

点评

 

北大城市与经济地理系副教授 宋峰 点评发言

 

宋峰肯定了北大规划院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视。他指出,遗产事业在某种程度上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不独属于某一个特定的民族、国家或个人,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明果实。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遗产事业的巨大意义也愈加凸显,成为了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再结合到具体的实践,无论是对遗产本体的研究,还是保护利用,都必将是多专业、多学科的切入和交融。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史哲、国学、考古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基础学科,完全可以支撑更广泛意义上的遗产事业。回归到此次交流大会,虽然项目从尺度上差别很大,但都具有引领性。从大遗址保护项目可以看到为了保护舍卫城遗址,投入了巨大的科技力量支持。在燕南园项目中,不仅探究形态上、建筑类型上的改变,还要考察历史学和社会学的价值。在西藏和曲沃项目中,遗产演变视角在发生积极的改变。两个项目不仅是空间尺度的扩大,更是把不同遗产之间的关系放在区域发展的宏观维度上探讨,从而对遗产的价值做出新的判断。

 

规划院副院长 王江燕 点评发言

 

王江燕表示,无论是韧性水敏设计、艺术城市、还是光环境项目,都能体现出北大规划院在新的城市发展形势下,为营造高质量城乡空间做出的努力。摒弃粗放式的城市发展模式,既要高质量发展,又要人与自然和谐。她认为,基于NBS的韧性水敏项目,是探讨人与水资源的和谐共生;全方位艺术赋能实践项目,是探讨城乡规划基底下人们精神纬度的更高追求;长春北湖、河北太阳能“光热+”以及银杏科技园夜景照明项目,是探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通过这些项目的汇报,可以感受到规划院强劲的实力和超前的探索思维。也希望员工能坚守自身优势,在新的城乡发展格局下,在规划的理念和实践过程中,有北大规划人独树一帜的解读和思考。

 

总结

 

规划院常务副院长 王昊 总结发言

 

王昊首先感谢了城环学院及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她认为本次交流会体现了北大规划院在目前阶段的三个特征,即1.综合性与产学研结合:规划院项目业务范围涵盖了产业、交通、景观、文物保护、大数据等等多专业,同时也体现了和学校的互动,以及和城环学院的密切合作。2.非法定与颠覆性创新:规划院目前承接的传统城市空间规划较少,大量的创新项目体现了年轻院的活力。3.多元跨界与产品雏形:我院一半以上的交流项目需要跨专业配合,委托单位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规划和建设部门,项目也初步展示了一些“规划新产品”的思维雏形,如: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文化遗址综合利用、艺术城市等。

 

面对规划行业发展的诸多压力和挑战,对规划院的发展提出三点期望:第一要以创新思维应对规划行业发展的紧迫感。依托学校的科研实力,增加对于规律性、真问题的研究,逐步积累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带动规划产品的创新。第二要主动服务“人”、服务社会、服务客户。在以可持续治理和运营为导向的时代,站在被服务者的角度去思考,给包括客户在内的“人”带来利益,给社会带来价值,创造真正有价值的规划产品。第三要进一步加强与学校师生的合作。形成院里各部门各所之间活跃的交流气氛,塑造和北大师生的交流机制,搭建更广泛的合作平台,共同推动北大规划的创新和发展。

创建时间:2023-04-01
首页    我院快讯    第二届北大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交流大会圆满闭幕